供稿: 李伟萍 潘登科 孙杨澜 曹凤仙 | 时间: 2018-12-13 | 次数: |
——记学校第十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获得者、材料学院刘松辉博士
刘松辉,男,汉族,中共党员。2009-2013年本科就读于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2013-2016年继续在本院新型建筑材料方向攻读研究生。现为材料学院矿业工程材料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管学茂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绿色综合利用。他学习成绩优异,本科期间曾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四级考试,获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保送本校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材料学科发展基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等称号。他科研能力突出,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刻苦钻研,团结协作,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篇,CSCD论文3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
通过对其本人,多位老师、同学的访谈,笔者深入了解认识了这样一位刻苦钻研、勤学善思、赤诚善良的优秀材料人。
始于热爱,科研重坚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从小就有一个科研梦,所以本科毕业后我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直到现今博士在读。”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科研道路时,刘松辉这样回答道。本科期间,他学习认真,基础知识扎实,积极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等科技竞赛,并且取得骄人成绩。还经常跟随老师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这为他如今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股好奇心,面对关注的科学问题乐于去探索,有胆量去冒险。”这是他的导师管学茂对其的评价,同时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据悉,在硕士阶段最后一年多里,刘松辉从导师那里知道了一个新的课题——负碳胶凝材料,兴趣驱使他勇敢前行。毕业选题时,他放下自己之前工作基础比较好的课题,冒着时间短、任务重的压力,选择挑战这个全新的领域,从头开始学习,凭借其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科研的道路是艰辛的,读硕士研究生时,导师还会给研究课题。但对于博士生来说,导师只会给一个大致方向,至于怎么做、怎么设计都需要自己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各种经验来完成。”刘松辉说道。在实验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当遇到困难时,他认为有一个好的心态尤为重要,“实验过程很枯燥,而且很多实验结果与设想结果有偏差,所以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需要细心观察分析结果。”做科研离不开阅读文献,在刚开始阅读外国文献时会比较困难,一天只能阅读一篇。但他始终刻苦学习,选择高质量的文献,总结国内外文献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攻坚克难,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大量实验,逐渐取得一些科研成果。
“世间任何事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只要你肯付出、脚踏实地、用心去做一件事,肯定能取得很好的结果。做科研也一样,有人说做科研需要天赋,但是我认为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我相信,自助者天必助之,越努力,就越幸运,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刘松辉分享道。
求其心得,学习贵专精
学习贵在“专”。刘松辉学习时十分专注,他的同学徐驰说:“他非常专注,学习时他根本‘听不见’别人的声音,一件事要和他说好多遍呵。”正是这份专注和认真,使得他可以静下心来,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贵在“律”。刘松辉是一个自律的人,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表,并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他早上到实验室后就很少回去,除午休之外,他基本上都是在做实验、看论文、作图。如果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他是不会去做其他的事情,争取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原定计划,偶尔疲惫的时候就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
学习贵在“钻”。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刘松辉就会追其溯源,并且不仅仅只停留表面。在他的学弟王燕峰眼中,刘松辉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在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他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追寻最根本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一次又一次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体现了他强大的自学能力。这份勤学善思,刻苦钻研的精神不仅有利于解决他在科研当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引导着他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赤诚生活,感恩存心间
“用平常心对待生活,用真诚心对待朋友。”“我们的老大哥,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这是他的同学们对他的评价。“谦和,尊重师长,关爱同学。”导师管学茂这样评价他。在生活中,他对学弟学妹关爱有加,当他们有困难或不懂的问题,他都会热情地提供帮助。为了帮助学弟学妹熟悉掌握实验,他亲手操作,将实验仪器和一些软件的操作录制成视频。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他的妻子张赛赛(也是他的博士同学)告诉我们,刘松辉在学习、科研之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生活中他就像个孩子,懂事、孝顺,只要是长辈们提出的事情,他都会尽力做到。”有时由于科研任务重,春节实在没时间回家,他就会往家里邮寄好多东西,待岳父母如同亲生父母一样。
这次访谈我们还意外得知了一个“小秘密”,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刘松辉读硕士读博士时本可以选择去更高层次的院校,但正是因为感恩导师对他的精心栽培,并在科研、生活、人生道路上给予的悉心指导,他选择了一直留在这里。
后记
采访最后,当问及获得“学术之星”的感想时,刘松辉这样告诉笔者。对他而言,荣誉已成过去,现在无论身处何方,有梦想的地方就是归途,无论前路有多坎坷,都会一如既往地朝着科研的地方仰望。
在院党委书记欧阳文峰审阅此稿时,还意外得知他曾担任过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年初,学院党委决定成立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以解决在读博士党员的组织生活问题,并有意让他担任支部书记。他服从组织安排,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把支部工作做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