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本站 | 时间: 2010-10-25 | 次数: |
一、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查找出的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院对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改的核心地位没树立,没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和体系
前几年,学院领导班子抓科研多,出台了一系列的科研奖励政策,激励措施,但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教师全员参与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识差,对对精品课程、教研教改项目参与的积极性差,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对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改的核心地位没能很好树立,没形成一个良好的重教氛围。表现在很多教师只注重写科研论文,拿业绩点,形成了本科教学的很多事情光管理人员操心,很多教师不关心,学院发布的教务通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看,开会布置教学工作时不好好听,会后又说不知道;另外学科、学术带头人也没能象外院那样带头跑前跑后,打听教研教改情况、组织人员申报项目;对学校召开的教师大会,部分教师不积极参加,党政办通知会议时能推就推,学校征求意见很少发言,但会后又抱怨说不合理。致使在本科教学、教研教改我院在这方面落在了全校的后面。
原因分析:因学院定位于研究型学院,科研对学院领导的压力大,科研创收又直接影响到教职工的积极性,因此,学院在前几年的工作中抓科研多,出台了一系列的科研奖励政策,再加上院士基金主要也是奖励科研,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写科研论文,拿业绩点得实惠,致使学院相当一部分教师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对本科教学、教研教改不重视。
2、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科研、学科建设不够
由于学院没能在团队建设方面没真正形成几个强有力的队伍,没能突出学院的特色,学院相当一部分教职工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例如一部分博士、硕士抱着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变,申报项目没能按学院团队建设的大局,致使获得的项目小,完成项目又靠单打独斗,难出大成果。还有一部分教师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差,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业绩点的活干,尽义务的活推辞,心没能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原因分析:2007年学院组建了3个科研团队,主要按专业组建,没有按学科方向和此方向的领军人物组建,加上学院对团队的支持力度不够,没能真正发挥作用。由于一些博士没能融入团队,还按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申报课题,进行研究。因此,申报的项目没学科特色,申报的成功率差,即使获得项目也较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成果难出。
3、学院的内涵建设、学科的内涵建设不够,思想工作有待加强
学院的分配体制虽经过三次教代会,但还需改进,还需建立激励机制。学院的一些规章制度、财务改革、评先、评优办法等还需完善。
学科的内涵建设还没有把特色方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规划等统一考虑。
另外,在平台建设方面重申报,对已拿到的平台不重视建设,没能真正利用平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目前,学院的风气还不够和谐,系、科室之间大局观念不够,个别教师考虑个人利益较多;全院教职工的思想还没能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学院的发展上来,没能激发出每一个教职工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凝聚人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原因分析:学院的领导班子不健全,事务性多,在内涵建设方面没能系统考虑。例如在津贴分配制度上很多套用学校的政策,然后根据各方提的意见修修补补,基本上只有奖励,没有惩罚,没能建立真正的二级学院的激励机制。再如学院的一些规章制度、财务改革、评先、评优办法等都是试行,有待完善。学科及平台建设方面,由于学院成立较晚,又是跨两个学院、三个专业组建到一块,由于成立之初对学院的学科方向没有凝练,拿到的省级平台也较晚,所以内涵建设不够。
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由于学院组的建特殊背景,各系、各专业在成立之初考虑本单位的利益多,大局意识不够,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才能把人心凝聚到一块,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和谐。
4、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没有发挥好,梯队建设不够
材料学院目前有86名教职工,其中院士4人,长江学者1人、博导8人、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高工5人、博士45人、在读博士8人。可谓人才济济,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人才和出的成果不相符。
学院的梯队建设没抓好,对75年以后出生的没能放手让他们承担教学、科研重任,缺乏培养省杰青、国家杰青、院士候选人的长远规划。
原因分析:主要是一些博士从学校到学校,习惯于按导师分配的工作做,一旦自己独立,找不到方向,不知如何干。在梯队建设方面,由于材料学院初成立时,教职工不足40人,所以学院进人开始没根据自己的特色和需要进人,致使2006~2008年进人偏多(每年10人以上),所以,同年龄段(40左右)的人偏多,不利于梯队建设。
5、以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不够、研究生的生源影响学院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对本科生鼓励创新不够,对为学生学习方向方面着想不够;领导班子深入学生,与学生交流少。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外校的大部分研究课题主要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但目前材料学院的博士、硕士进实验室不够。
近二年,学院研究生的生源严重不足,学院出台了很多对研究生的奖励措施,只是从经济上激励,没能真正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
原因分析:学院很多教师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方面不够,在上课时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课下和学生交流少,造成以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不足;另外,院领导只是在座谈会上和学生接触,深入学生较少,因此,造成对学生学习方向的把握不够。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管理,大都依靠导师进行,学院要求不够,所以博士、硕士进实验室不够普遍。
在研究生报考方面,由于很多本科生不了解教师的研究课题,在本科阶段参与教师的课题少,加之目前就业压力大,很多学习好的学生都往外报考,报本院的少,造成研究生的生源不足,影响学院发展。
6、实验室、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没能很好利用
目前,学院的仪器设备虽已到了很大一部分,但还没完全安装到位。
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以前没有想办法、创造办法尽快解决安装设备存在的问题(例如:小额资金买配件,简单的加工,人员调配等),一有问题就打报告找学校解决,有等靠的思想。另外,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没有制定出办法,仪器一旦出现问题,维修周期非常长,耽误时间,影响科研进程,没考虑可持续发展,没树立以设备养设备的观念。
7、学院的宣传工作、网站建设没做好
学院没有重视平时的宣传工作,稿件多以学术报告为主多,没注意其他方面的宣传。另外,网站建设没做好,影响了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和就业,教师的项目申请、文章审稿和学位点的申请等,学院在网站建设方面落在了全校的后边。
原因分析:由于平时的宣传工作没有系统规划,有活动和学术报告才写稿,所以对平时的宣传力度不够。关于网站建设,由于学院没有机房,服务器挂在其他单位上,网页不能及时更新,所以落在了全校的后边。
8、外联及学术交流不够
学院在对外联络方面,在和其他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方面做得不够。由于我们的论文审稿、项目申请和学科建设都需同行专家评审,所以平时相互之间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相互邀请对方学校的教师做学术报告非常重要,这样一方面可宣传我院的学术地位,同时在项目评审、人才引进和外校报考我校研究生方面也会有帮助。
原因分析: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对外联系没展开,所以在和其他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相互邀请对方学校的教师做学术报告方面做的不够。
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安排
根据以上查找出的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安排如下:
1、首先学院领导更新观念,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出台对本科教学的激励措施,在学院的二次分配政策中体现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教研教改的核心地位,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讲座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认识,使得家积极投身到本科教学与教研教改中去。
措施安排:①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使人人重视教学工作,形成重教的氛围;②抓好教学团队建设,今年要实实在在建设2~3个团队,调动团队负责人、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积极性;③抓好2~3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培育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条件;④抓好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的基础条件,进行凝炼准备,一有机会就申报;为真正的教研教改项目提供院内配套资金支持,加大正规教研教改论文的支持力度。
2、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科研和学科建设,真正转变一些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使学院的科研团队形成强有力的队伍。抓好学院班子建设,学院领导分工到系(室),经常与老师们开展谈心活动,每学期召开不同层次的教师座谈会,多听取基层教师及系主任的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决策。
措施安排:①申报项目拟由团队负责人统一规划和凝练,团队成员人人服从学院团队建设的大局,争取拿一些大项目,高水平项目,出大成果。②对申报下来的项目,团队负责人统一调度经费的使用,做好规划。③开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讲座,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凝聚全院教职工的思想,激发每一个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教工之间团结互助,使学院和谐发展。④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完善学院的津贴分配、财务改革、评先、评优办法等一些规章制度,建立起真正的激励机制。⑤在学科的内涵建设方面,对已拿到的平台加快建设,使之真正发挥作用;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凝炼好特色方向,规划好学科的梯队、人才培养和成果。
3、发挥好我院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规划好梯队建设,创造条件让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重视对75年以后出生的博士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措施安排:①重新规划学院的特色方向,安排所有的博士都融入到团队中去;②提供条件让博士下实验室;③放手培养一些青年博士,让他们承担教学、科研重任;④做好培养省杰青、国家杰青、院士候选人的长远规划。
4、以科学发展观培养、教育学生,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引领好他们的学习方向;做好应届毕业生考研问题,解决研究生的生源不足。
措施安排:①领导班子、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广泛交流;②加强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和科研团队的研究课题;③提供一定的条件,使博士、硕士经常在实验室工作;④从06级开始,每学期安排至少6次专业导师做科研报告,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吸引本科生参与硕士生导师的研究项目,使之对研究方向感兴趣,做好报考工作;⑤配合学院出台的对研究生的奖励措施,做好宣传,真正解决研究生的生源不足问题。
5、对学院已到了的仪器设备,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抓紧时间安装,争取本学期全部安装到位。
措施安排:①定期对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进行检查督促;②尽快制定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办法,树立以设备养设备的观念,做到仪器设备出了问题,维修费用自己解决,不伸手向学校要,使之可持续发展。
6、抓好学院平时的宣传工作,抓紧新的网站建设,争取在1~2年内把材料学院的网站建成优秀的网站;使之在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和就业,教师的项目申请、文章审稿和学位点的申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措施安排:①建立一支宣传队伍,下达任务;②在机房建设时更新服务器,搞好网页设计;③设专人维护网站,随时更新;④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创新网站形式。
7、加强学院对外联络工作,和国内外的兄弟院校建立院级合作关系,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措施安排:①搞好信息的收集,和国内外的兄弟院校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相互邀请对方学校的教师做学术报告,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宣传我院的学术地位;②和企业单位合作,每年建立2~3个产学研基地,解决学生实习及科研,达到可持续发展;③加强院内的学术交流气氛。学院定期或不定期的面向研究生和教师做学术报告,使每个课题组有定期的组会,通过交流,促进大家有新的想法,产生新的学术观点。
三、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对照以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安排,总结其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如下:
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奠定学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1)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学习,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了新的提高,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改进作风上取得了新的成效,有效地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工作能力。
2)2009年年度目标考核取得好成绩:总体获得A等,同时本科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分获单项第一名,科研工作获得单项第三名。
3)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开展学习主题活动,撰写学习心得80余篇。在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导下,学院着力转变发展方式,重基础、重建设、重实效,申报并获批了“二次分配制度”、矿物加工工程系、材料加工系教工支部等试点改革,奠定了学院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4)召开了“材料学院工作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充分研讨了学院近期重点工作、学院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班子领导能力,找准了制约学院发展的因素,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为大力推进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
5)通过举办教学竞赛、教师培训等,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6)实行坐班人员签到签退制度,严格请假制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7)大力加强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和考风建设。
8)建立了院领导联系系(教研室)制度。
2、加大教研与教改力度,本科教学工作实现了新突破,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1)2009年,我院申报的《凝固技术及控制》获得级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现了国家级层面上的突破。
2)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获得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
3)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4)《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获得河南省高校精品课程。
5)有11篇论文参加了河南省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征文活动。其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6)积极申报了“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新专业。
7)开展了“矿业工程材料”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8)在学校组织开展的“教学督导周”活动中,学院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4-5位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为成员的督导听课小组,对本学院部分教师进行督导听课,并组织了相应的点评,取得了较好效果。
9)校级教学竞赛中仪桂云老师获得力行杯二等奖;黄丽娜老师获得希望杯二等奖。公共基础课教学竞赛,南红艳老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10)由马小娥老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2009年9月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11)有7位教师负责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通过验收,其中由李安铭、朱伶俐和管学茂老师负责的项目获得优秀评价;
12) 在第八期“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SRTP)”立项项目18项。
3、加强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以队伍建设促科研水平的提升
1)获得两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矿业材料、非平衡凝固与亚稳材料。
2)重视博士和青年教师的培养,科学研究成绩斐然。
3)2009年取得了1项“973计划”子课题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重点项目,总计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19项,10项横向课题,2009年科研总经费481.65万元,实到经费143.60万元。共发表科研论文196篇,其中有SCI收录38篇、EI收录20篇,总计三大检索收录58篇论文。出版著作5部,有7项科研项目结题;有1项发明、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申报专利24项。
4)2010年初步统计:已获得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重点项目5项、河南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项。
4、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各层次人才培养取得新成就
1) 2010届本科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1%,研究生考取率达31%,位居全校前列。
2)在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中,我院作品获得二等奖一项,世博专项三等奖一项,是我校参与此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3)在河南省第八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我院1件作品获得金奖;“青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我院一项作品获产品类最佳奖(即第一名),两项作品获得产品组三等奖。
4)在学校第三届计算机技能公开赛中,我院获“优秀组织奖”。在学校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我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1件获得银奖。在我校第二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我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5)新增“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
6)经过长期准备,于2010年7月初结束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的申报工作,虽未成功,但为学科发展理清了思路。
5、进行了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建设,对学院已到位的大型设备等建立设备运行、管理、维护制度,责任到人;明确了在运行中管理设备的思路,想办法让实验设备运行起来为教学、科研服务,以便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6、以网站建设和院楼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学院的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
1)已对学院网站进行了网页设计的完善和内容的充实,并安排专人维护网站,随时更新、上传相关内容;
2)在院楼安装了11个固定宣传橱窗、设置了44块宣传标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7、加强对外联络和学术交流,为学院发展营造了好的外部环境
1)成功承办了“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在此次会议换届选举工作中我校成为副理事长单位,张战营副校长被推举为学会副理事长,2人被推举为理事,管学茂教授还被推选为学会的水泥品种及性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成功举办了“新材料、新能源”院士论坛。傅恒志、陈清如、牛济泰、赵振业、左铁镛等院士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3)邀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以色列科学院院士Dan Shechtman来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讲学,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教授、企业家到校短期讲学,扩大了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4)继续办好学院的“新材料、新能源”论坛(迄今已有15期),提高了全院师生的学术交流意识和水平。
5)与新乡市威达机械有限公司、衡水光辉橡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基地。
6)与偃师市、长葛市、焦作市等地市达成科技合作意向或已有实质性合作。金属材料先进成型与加工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焦作市科技局批准。